Forget Tomorrow - 2014 - Identity
※ ※ ※ ※
Forget Tomorrow的上一張作品給我相當良好的印象,這次的《Identity》我不抱太大期望,因為畢竟只是小團。Forget Tomorrow的聲音和現在聽到的wannabe團有些差異,主要特色在於旋律偏向現代alter帶pop punk的活力,有幾首還會有些似曾相識的懷念感,整體上是有點電電的,好像2010年,不過編曲上成熟聽起來是沒有太大問題。
6/4
Matter - 2014 - Teraphim
The Screaming Jets - 1991 - All For One
Atmosphere - 2003 - Seven's Travels
※ ※ ※ ※
Matter帶著90末emo/post-hardcore一般的曲風,但顯得更加柔軟、indie,比Thursday清淡,像Poison The Well一樣厚重卻不過分不和諧。只能說如果聽不慣那時候實驗的不流暢感,先聽Matter當入門是很好的選擇。
儘管我沒經歷過那時候的post-hardcore場景,但每每聽到這年代的歌都有種說不出的懷念與熟悉。
6/5
Пи4алька - 2014 - Всем суицид
Stab - 2014 - Bitter World
※ ※ ※ ※
post-punk/screamo團Пи4алька,聽起來相當奇特,因為我對post-punk不是很熟悉,濃厚的indie旋律還有些folk的感覺,還帶著電音的律動,讓我相當新奇。
我忽然思考著一件事情,剛剛離開熱音社成發時,最後聽到一個樂團,有些實驗、噪音…?回想當時我急著歸類,現在聽著Пи4алька。可以確定Пи4алька編曲屬post-punk,但又受post-hardcore影響,穿插著breakdown節奏,每首歌都有他的特色,但更令我困惑的是他們的唱腔,有些歌曲是用念唱的方式,有些嘶吼部分的合聲複雜的讓我難以想像,方式也特怪異的。
這樣讓我好難分類!耶,所以每個樂團都要去給他「分類」嗎?
這問題浮現,我似乎有些懂為什麼有些樂團不懂什麼叫分類,他們只是玩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Пи4алька是什麼,剛剛離開那個樂團是什麼不是那麼重要。
不過重要的是,當這個樂團有玩到超脫genre的範疇才有資格說不懂吧!否則玩出來不過是copy某個樂團的樂風,還不多聽多認識,那真令人嘖嘖。
6/6
The Word Alive - 2014 - Real
Bring Me Solace - 2013 - The Sightless Inquisition
Caulfield - 2013 - Vanity
Cinsera - 2013 - Coryphée
Nation Of Ulysses - 1991 - 13 Point Program To Destroy America
※ ※ ※ ※
The Word Alive憑什麼在這個場景可以立足為一個指標性的樂團?《Real》比《Life Cycles》更讓The Word Alive找到自己的特色,從潮的出水的《Deceiver》進化,透過《Life Cycles》認證了他們確實有資格值得關注,而繼續往這個夢幻路線發展(感覺有點dream pop/post rock),帶著幾年來post-hardcore走入流行的聲音以及NWOAHM給予影響,《Real》整體上更為成熟,特色也更為突出。只是令我憂心的是The Word Alive下次再發一張《Real II》這一類的有什麼意義呢?
6/7
The Name Escapes Me - 2013 - This Is A Recording
The Satellite Year - 2011 - Mission Polarlights
Scapegoat - 2006 - Scapegoat
Tracy Ate A Bug - 2014 - #GenerationFallout
※ ※ ※ ※
越來越喜歡輕鬆的歡樂punk,只要不要像All Time Low那種迷妹迷弟風,基本上這種類型真的讓人心情愉悅又放鬆,The Satellite Year有幾首都算舒服,聽完心情很好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