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藝術
  • 每週心得
  • 專輯評論
  • 燒錢紀錄
  • 研究筆記
    • 雜碎思索
    • 類型探討
  • 舊東西
    • This Is Shit Not Review
    • A post-hardcore tour in Encyclopaedia Metallum
    • 嘴砲韓樂
    • 金屬筆記
    • 未分類
Weekly Nonsense

Top featured: Fightstar/Marmaduke Duke/Peace Burial at Sea

- Melodic death metal fuck yeah!
- England fuck yeah!



2/3
Swallow The Sun - 2009 - New Moon
Discourse - 2013 - Curse of Consciousness
※          ※          ※          ※
Damn great melodic doom!
要是我當時候先深入挖掘這個場景,就不是現在的我了。憂鬱又優美的旋律。


晚上下音樂時不小心挖到Discourse,好暴動、兇猛的哈扣,很久沒聽到這種比較難咬的團,基本上他們音樂有點metallic。題外話,應該要找個時間分析一下street punk/DC hardcore/NY hardcore才行。

2/4
Swallow the Sun - 2008 - Plague of Butterflies
※          ※          ※          ※
續聽Swallow the Sun,似乎這張更像epic doom那種莊嚴宏大,意外和black metal某些橋段不謀而合。用死腔而非清腔詮釋旋律橋段,更接近比較早期生猛一點的melodic death。
接著,這張EP是有故事性的。根據維基上面所言,這張專輯是關於一個男人尋找他的摯愛Evael的故事,儘管劇情只需一句話道盡,但仍舊完整,令人印象深刻。
回頭閱讀關於melodic death metal的資料,得到一些想法。當時的melodic death metal某種方式看,就像是一個小型的運動,或說NWOAHM的前兆,除了深受NWOBHM後所認知的death metal影響,許多為人所知的樂團,都是受到其他元素的影響。可以看Carcass、At The Gates這類的樂團為prototype,接著開始發想,把folk/doom/gothic/groove/thrash/metalcore一類的元素加入,使其更豐富,自此就脫離傳統death metal的範疇。
在美國就有一票樂團,像是God Forbid,他們主要出發點還是從NY hardcore/thrash這些有暴戾氣息的類型,並承襲這波在歐陸的風潮。後來在2000年開始,像是Killswitch Engage之類的樂團開始脫穎而出,此時也造就了melodic death metal拋開underground的情況。
只是這時發生了一個弔詭的問題,這波成為NWOAHM重要樂團和以前的metallic hardcore,也就是一開始定義的metalcore有顯著的差異,或許是商業考量、或許是場景的緣故,這群melodic death metal還是以metalcore為標籤存留著。而相較於過往的metallic hardcore,這票新興樂團反倒用melodic metalcore來區別之較為適宜。雖然這群美國佬相較於一開始的melodic death metal還是有所差異(我個人認為是較為遜色),而令有一詞來說明這群NWOAHM的melodic death/metalcore「swedecore」也是不錯的。
回頭說說Swallow the Sun,我猜他們應屬於接續早期melodic death的融合精神,繼續創作音樂。這些音樂以一般人的標準來說,也算很容易吸收。


2/5
Be'lakor - 2009 - Stone's Reach
Agalloch - 2002 - The Mantle *
Musk Ox - 2014 - Woodfall
Peace Burial at Sea - 2004 - This is Such a Quiet Town *
※          ※          ※          ※
今天得把這一堆melodic death團聽掉。儘管Be'lakor同樣優美,但編曲上和Swallow the Sun 2009相比還是不夠「現代」。另外這種音樂總顯的不夠極端,噴發性不足,但依舊令人容易入手甚至喜愛。

相比Be'lakor,Agalloch帶上一層穩定又憂愁的folk,由於post元素,讓整個音樂更加平淡,偶然加入邪惡的嗓音或是一些spoken word,聽到後面50幾分,有夠毛。有時候輕聲呢喃比淒厲的高音吼腔還可怕。
意外挖到Peace Burial at Sea,發現這個比較underground的indie場景,基本上它們那一掛似乎比較偏experimental rock,而PBAS這團恰好是一個採用post-hardcore元素並玩點electronica的東西在裡頭。其實他們弄的電音還是比較raw,像digital hardcore那種,不是那麼trendy。有些時候electronica不一定都是那麼party,一些experimental款的總讓人頗意外。Peace Burial at Sea給的感覺,或許是post rock,有點迷幻,有時候又那麼劇烈,雜亂無章又粗糙的electronica偶然點綴。


2/6
Hell Is For Heroes - 2003 - The Neon Handshake
Marmaduke Duke - 2005 - The Magnificent Duke *
Souls Vibrating In The Universe - 2004 - The Inevitable Sadness
Kinesis - 2003 - Handshakes for Bullets
The Ghost of a Thousand - 2009 - New Hopes, New Demonstrations
Fightstar - 2007 - One Day Son, This Will All Be Yours *
Fightstar - 2009 - Be Human
Murder One - 2006 -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
Murder One - 2003 - Murder One
Fightstar - 2006 - Grand Unification
※          ※          ※          ※
昨天挖到PBAS這個奇特的團後,開始往旁邊挖。其實跟他相似的團都比較屬於math rock/experimental rock/alternative rock這一掛,事實上聽過PBAS,我會比較傾向把他們歸納為indie rock/experimental,就把所謂的electronicore給Attack Attack!這類的團吧!

第一團Hell Is For Heroes就是那年代的emo、post-hardcore,帶著流暢的alternative rock,要說他們和哪個場景的樂團比較有關,應該就是Rival Schools、Finch、Silverstein那一掛,雖然在美國,可是年代非常相近。
《Few Against Many》有個比較new school的folk味耶!超喜歡!


Marmaduke Duke這二人樂團,第一首就讓我覺得相當驚奇,heavy metal和indie rock的接合的,如同Helmet所作的,並且有個math rock的味道,到了下一首比較轉而indie/alternative rock,第三首則experimental意味濃厚,sludge的tone加上一些奇怪的音效,像沙鈴,其實有點avant-garde。《The Magnificent Duke》這張作品,就依照上述方式,將三種口味heavy/soft/instrumental輪流交織而成一張作品。他的heavy track通常比較讓我比較注意。

你能在Souls Vibrating In The Universe聽到許多相似於其他團的元素,可SVITU更加、更加post rock,一張EP三首歌可見,偶爾加入一些比較heavy的元素。整體和我聽得場景差比較遠,他們比一些我常聽的melodic hardcore、skramz或emo/indie rock還要來的平淡,可是手法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個相當好進入post rock這塊的入門練習。

本來應該先聽Kinesis《Handshakes for Bullets》,可這張相當之難找,就先拿《The Inevitable Sadness》開刀,他們在youtube上好像也封鎖聆聽、spotify上沒有、毫無載點,只差能用買的情況下,終於在grooveshark找到了。
為什麼我這麼執著於這團呢?因為早上一醒來好像是這首在我腦海一直迴盪…我到底昨天有沒有先聽過這首?
一個很是溫柔的post rock loop + 那代emo/alternative rock流暢。

曲風和Hell Is For Heroes較為接近,偶爾出現比較厚重的tone,像是《The Magnificent Duke》1、4、7…的heavy track。當中有比較憂鬱像是一些heavy的indie rock,應該可以說是alternative rock,如《Bloodstained Lips》;也有蠻濃厚的pop punk影響,整體流行度更高。之前從Weezer想找個類似也沒找的鳥,應該是年代有些出入,加上找到的都太主流了,然後這幾團真的頗讚的,滿足那時候的需求。

最後,統一亮點是他們都來自英國!!所以順其自然把之前挖到的另兩個英國alternative rock先幹掉,其實The Ghost of a Thousand、Fightstar和這場景多少有接續的意味。The Ghost of a Thousand比較多NY hardcore的味道,加上頗具oldschool感的glam/hard rock,很像The Blackout那種放蕩的感覺,喔幹,話說《Wolves》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接著Fightstar著實讓我驚訝了,The Ghost of a Thousand儘管聲音還算特別,但還在意料之類。可Fightstar就出乎常人的beautiful,編曲上相當柔軟,但非像post rock那種清淡到睡著,或許有點power pop,並且也非那麼無趣,他帶一些流行樂不會有的特別手法,Charlie Simpson的聲音簡直殺人。

整體來說,這兩團年代上更靠近我,可能比較偏比較重的主流掛像Lostprophets這派吧。像這首就有很重的alternative metal influenced。可是基本上Fightstar還是相當具有特色。

相比2006年的作品2009年更重,幾乎聽上去,都像是上面貼的那一首,更貼近alternative metal/metalcore,歌曲被拆解的較不優美,突如其來的heavy part某種程度打壞整個架構、原有的特色。
只是最後一首,採用深刻、沉重又撼動的方式,蠻令我注意的。如果這張作品都用這種方式發展,會更有特色。


最後一個同樣是英國佬Murder One,事實上它是我透過Sikth找到的一團,和前面的場景算是沒什麼關係。另外,這團的音樂似乎要聽整張只剩載點,趕緊抓了收藏。
帶有較為激進、粗暴的thrash、death metal元素的hardcore團,也可以說一個仍舊帶著hardcore味道的thrash/death metal,在唱腔面,比較偏哈扣、黑腔,並且有一些在deathcore較為常見的段落。若我幫他們分類,應該會歸類為crossover thrash/hardcore punk/deathcore。

因為Fightstar超讚的,閒暇之餘就把他們更早的《Grand Unification》挖來聽,結果只有2007年那張比較特別,其實2006、2009這兩張都有相似的概念與方式。可是Charlie Simpson… >/////<


2/7
Secondhand Serenade - 2007 - Awake
Title Fight - 2015 - Hyperview
※          ※          ※          ※
一早快來把累積的信箱清掉,The Bad Chapter真的很catchy,不確定是他大多的歌都這風格,還是他單純走pop?這首也是有點ambient呀!


Secondhand Serenade是支不錯的alternative/emo團,以前聽會覺得甚好,可就流行樂了。然後Title Fight就超讚的啊。
Dream.B
標籤:weekly nag Weekly Nonsens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ewer Post Older Post Hom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Recently Stoked

Recent Posts

Recent Posts Widget
The template is modified by the template created by Way2themes and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