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藝術
  • 每週心得
  • 專輯評論
  • 燒錢紀錄
  • 研究筆記
    • 雜碎思索
    • 類型探討
  • 舊東西
    • This Is Shit Not Review
    • A post-hardcore tour in Encyclopaedia Metallum
    • 嘴砲韓樂
    • 金屬筆記
    • 未分類
燒錢紀錄

Summer Sonic 2016: Technical Version x Fangirl Version


 Technical Version

由於今年 Summer Sonic 的陣容,加上人生跑道轉換,特別安排了行程來到日本。藉由探訪了幾家位於大阪的唱片行、參與了這場音樂祭,著實見識了臺日場景有極大的差距。
唱片行除了 CD 以外,大量的黑膠唱片佈滿了商品架上,讓我非常羨慕這個場景的興盛。其中,在 Summer Sonic 前一日,拜訪了 Flake Records,他是一家專售獨立搖滾的唱片的店家,主要的類型是在於 alternative / indie 這類的,比方說九月邀請了 Pity Sex 在日本巡迴,我猜這些樂團多數是會出現在 Captured Tracks、Sub Pop 這類的廠牌底下的樂團。






 同時這家還陳列了一些和這些場景相近的 punk 團,像是 Descendents,也許還有些 hardcore 作品,但我不太記得了;再來是一些我認得出的 emo、post-hardcore 的作品,甚至我還看到了 Real Friends。除了一些比較音樂口味比較輕量級的樂團,還有瘋狂 31G 底下的 METS 。說實話,剩下蠻多樂團或歌手我還就真的不知道了。除了 Flake 以外,同時也造訪了 Time Bomb Records,在通往地下室的階梯就看到了 ACxDC 來日演出的消息,我一直以為這些玩意都要去當地一帶才能看到,而日本就能把他們帶過來,這點讓我相當驚訝。是說,這家相比 Flake 就有需多爆炸性的音樂,分區播放著不同音樂,門口的音樂比較偏 hardcore/punk,進去後變成一些 d-beat/crust 系列的重口味,到另一區就又變成了 60 - 70's pop music,整個最令我驚訝的是給予 Oi! / street punk 一個專區,另外還有 hardcore / fastcore / grindcore 專區。



不過回想到 thrashcore 發展中,日本也參了一角就不是很驚訝了,而似乎90's美國的 thrashcore 和日本場景很接近?最後另個連鎖的 King Kong Records 則是比較多「主流點」的音樂,還有蠻多的 Jazz、Hip Hop ,多元性也許更勝 Time Bomb ,可是整個店面規模就不如他,並且 punk 區也沒那麼大。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就是 Loud Rock 專區,這邊擺放著比較像是我平常在聽的音樂。
至於音樂祭方面,首先我最訝異的是準時這一點。在台灣看表演幾乎是不準時開始,其實我也早習慣了這點。但 Summer Sonic 開場,非常準時、一點不差的在 10:30,Noisemaker 作了開場,接著的每一場,除了 At the Drive-In 似乎設備上難搞延遲演出似的,其他都非常準時。在我有看到的演出當中,Noisemaker 的熱情、完美的演出,讓我聯想到非常有活力的小團 the Brave。接續 Noisemaker 的是 PVRIS 和 Tonight Alive,這兩團其實我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抱著看看的心態,PVRIS 的歌曲意外的讓我喜歡,虛幻的飄緲的 electropop,可是鼓的 punch 是那麼的有力而激昂。當時在看台區保留體力的我,已經數次忍著不下去了。



我永遠都記得暑假的時候我還聽著 Billy Talent 的新專輯《Afraid Of Heights》,想著我有機會在發新作的同年,看到他們的表演嗎?怎麼說在台灣的場景總是,你有機會看到就很好了,別想發新專輯宣傳的時候,還會輪到台灣。雖然這次 Asking Alexandria 就看到了,但這也是他們走下坡才讓我們撿到這個機會。整體上,Billy Talent 的現場非常好,在前面也是聽得相當清楚。想想暑假開始還聽著《Louder Than the DJ》、《Afraid of Heights》,而現在竟然就在現場,跟著大聲唱了。其實會知道他們,是《Dead Silence》這張開始,發現他們歌異常的順耳,就開始著迷。但這場除了因為為了看下一場表演的歌迷惡意卡位以外,大致上想看表演的觀眾都非常熱情,整個推擠程度都是愛台灣看受歡迎的主場才有的,像是 Limp Bizkit 或是 While She Sleeps,說不定推擠程度都有過之而不及。接著我看了 Andy Black 與 At the Drive-In,我以為前者會有很多迷妹,事實上也還好。




至於 ATDI 正是我站在這個場地的第一個理由,今天一月復出後就展開巡演,我只覺得,如果我不衝去國外看他們,那這將會是我一輩子的遺憾。不意外的 setting 非常龜毛,有許多的佈置是前幾場所沒有的,2000's emo art 的音箱以及關上燈發現是 3D 螢光布幕。但是這場除了推擠度完全超過我的忍受範圍外,樂團的現場表現也是不甚完美,兩者的觀看品質加乘起來,可以說是讓我有點失望,我要瞻前顧後附近的推擠,有些歌我也真的聽不太出來,一些在專輯很美的橋段也都沒做出來。但無論如何,我算是圓了個夢吧。只是要見識歌迷的熱情程度,我想下一場用奔跑趕到的 Weezer 可以說明一切。




在我趕到 Weezer 的同時,已經在《Hash Pipe》這首歌了。關於我跟 Weezer,我在真正認識他們以前,一直都知道這團很紅,但沒感興趣,直到有天意外在查可樂跟曼陀珠的實驗,聽聞這團曾在 MV《Pork And Beans》做過這事,發現這個 MV 後,就開始搜索他們更多的作品,才真正認識他們。他們歌曲饒富著 nerd 隨心所欲、談戀愛故事。說真的在 emo 當道的時代,他們真的是一個惡搞與幽默的獨特存在。Weezer 每一首的表演都會換上不同的影帶,可以從他們惡搞卻富含意義的 MV 預料到他們認真的演出。到了這個場地,我在看台上,往下看一片可是從前到後的熱絡,每個人都舉起手來歡呼,最有意思的是,途中主唱麥克風出了點問題,大概靜音了 10 多秒,而在看台區上,我很清楚聽到大家把歌給唱完。這景像真的太震懾我了。最後,Offspring 熱情也是前所未見,我在頗後面的,但身邊的人幾乎每一首都相當熟悉歌曲,瘋狂的跟著唱。如果你不跟著唱,好像你是個怪人似的;可是在台灣這恰恰相反。
老實說,這趟日本之旅對我衝擊很大,整體的收穫不只是「哦,看到喜歡的團」這麼簡單。其實除了從唱片行,看出 punk 在這裡發展似乎相當不錯, Hip Hop、VR 等等另類文化,在這裡似乎習以為常,由其是當我在大路上,當場看到兩個人在 diss,而這似乎不是什麼預訂好在舞台上的特殊活動,圍觀的人數量不多。這其實讓我想起西門町最著名的 Hip Hop 文化,可是不同的是,西門町估計除了這個圈子以外,其他的東西都相當表面,穿著只是表面上潮流,音樂表演也多半是偶像系列的簽唱會。而不同於大阪,多樣性的元素似乎都深耕並在此有充足的發展。大阪難波這一帶,像是好幾倍大的且更有深度的西門町。


儘管羨慕這裡的場景,但我還是對自身進行一些提問:如果生長的地方在此,這些文化是如此的令你習以為常,還會保有現在的想法嗎?你還會想要挖掘這個圈子,亦或是你以被刻板印象束縛住?你還能保持著聆聽的多樣性已及包容性嗎?接著,拋開這個假設性的問題,現在的自己,會想要加入這個場景?或是將這些收穫帶入地方的場景?抑或是冷漠的、獨自的聽著自己想聽得音樂保持現狀?
我終於能夠體會到當時山海屯音樂祭,背後的憤慨了。看著台上說著:「How do you feel Osaka?」就好希望他接著是 Taiwan;當看著 Weezer 的主唱講日文、為日本特別改邊歌詞嘚時候,也期望著他能夠講中文,為台灣做一場演出。不管再怎麼羨慕這個場景,這依舊不是你的家鄉。
回過頭來,對台灣所看到的一切,我認為就是基本上文化的差異吧。抱怨 shitty crowd、抱怨能聽得團太少、抱怨想看的表演看不到、抱怨各種資源的不豐富,我認為抱怨無濟於事,這個民族、這個地方所形成的就是這樣:氾濫的文創與小清新,情歌與政治交織的小島國。與其試著加入一個本來就不是你根源的玩意,何不好好探索現在所看到的呢?

Fangirl Version

聽聞 At the Drive-In 在今年一月復出後,我積極尋找這次他們會到哪裡演出,很高興亞洲在巡演的範圍,然而台灣很自然的不在範圍裡。這時候,我一個跑出國看的想法油然而出,調查了日本、澳洲與韓狗的音樂祭他們都會參與,最後發現日本整個陣容非常堅強,都是我很有興趣的團,Weezer、Offspring 等等,完全值得衝一發。
在前往日本前,想來個比較不同的旅程--唱片行之旅。但其實安排行程也只調查到了一家 Flake Records,後來隨緣經過了 Time Bomb Records 和 King Kong Records。進入 Flake Records,映入眼簾的是 Pity Sex 的日本巡迴海報,這真的讓我非常驚訝,這些邊緣團竟然在日本就可以看得到!掃了 feature 架的黑膠,發現了 Descendents,其他有很多  indie / emo 玩意。



 在小黑膠區,我還看到了 METS,立刻衝到櫃檯問問有沒有 31G 的相關作品,但老闆表示這是唯一一張,如果有其他旗下團,比方說 Locust,我一定買下去。接著又發現絕無僅有的 Flake 小帽帽跟衣服,非常獨一獨二的紀念品,可是預算上,對我有點小貴。繞了好久,最後在另個角落發現 Drive Like Jehu 就出手當作紀念品了。




後來到了 Time Bomb 有點小悔恨,看到 Discord 紀念合輯還附書,但是剛剛買了 DLJ 不能再帶了,只好等明年去拯救他囉。Time Bomb 相比 Flake,完全是由小清新轉換到大爆炸,佔據一半區塊的 punk 區,protopunk 一般那些 punk 不說,分年代、廠牌的 hardcore punk,再到延伸風格 Oi!、fastcore 等等,黑膠到 CD,是一個非常豐富的 punk 相關唱片行,似乎另外一邊還有不同的樂種,但我就沒太大的興趣去看了。Time Bomb Records後,還有另一家唱片行 King Kong,他是個連鎖的唱片行,擺放的樂種似乎更加豐富與主流。這家唱片行是在 Summer Sonic 結束後,回日本前發現的。逛了兩間搜羅相對在台灣冷門樂種的唱片行,終於在這家找到我的東西了,其中的 loud rock 區有比較主流的 alternative metal、nu metal 這類的,還有許多 emo、post-hardcore 化的 metalcore 樂團的日盤。這區就讓我忍不住要大失血了,但我還是沈住氣只買了兩張,Yesturday Rising 以及 D.R.U.G.S. 這兩張作品。其中 Yesturday Rising 這張竟然還是簽名盤,兩張加起來 1600 日幣而已。而買了這兩張專輯後,才發現有個冥冥之中的巧合,當年,D.R.U.G.S. 是由於 Craig Owens 離開 Chiodos 後而組成,還記得那時候我真的很瘋這團。另一方面,替補上 Chiodos 的正好就是 Yesturday Rising 當時的主唱,這個樂團也因為主唱的離開解散,可是好死不死 Craig 又跟他們貝斯手和好,簽約上,D.R.U.G.S. 無法在沒有 Craig 的狀態下進行活動,最後 D.R.U.G.S. 也宣告解散,Chiodos 又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聽完這個故事,把鏡頭拉回到我們的主角 Summer Sonic 音樂祭。Noisemaker 開場的時候就數度讓我想衝下去,這樣的小團台下的程度就跟 Asking Alexandria 台灣場差不多,這樣的比喻大概就可以理解其他場到底有多可怕了。接著 PVRIS 其實讓我蠻驚艷的,基本上我並不是很喜歡女主唱樂團,但是他們確實 hooky 又兼具舞台魅力,飄渺迷幻又同時帶有激昂,至於 Tonight Alive 我就真的比較無愛的,但我是不會說我在道頓崛遇到他跟他合照,還跟他說「This show was awesome.」之類的。因為當下看表演的時候,我認真覺得這主唱根本是個怪咖,表演的風格讓我不是很喜歡。在 Tonight Alive 我就下去準備好要等 Billy Talent 開始。
我認真覺得 Billy Talent 的歌曲很簡單易唱,表演的歌中,我最愛最後的《Fallen Leaves》和《Viking Death March》兩首。整個演出最有印象的另一件事,是前方的歌迷一直舉起加拿大國旗,真的非常熱情呀!然而台下竟然一堆臭酸櫻桃的歌迷他媽的在卡位,還叫我們不要推擠,去他的就滾開下一場再來,站在前面根本也沒在看表演,被擠成臭櫻桃汁又吐也只是剛好而已。是說在這些人耳邊大叫、往他們身上推擠和跳真是超爽的。結束這回合後,我只能說我就已經累歪了,之後休息一下看了 Andy Black,我還真的一首歌都不熟,而他的鼓手邊唱邊打,對我來說比 Andy 吸睛。而且看 Andy Black 的主因,只是拿來跟迷妹炫耀而已(?)





 我曾經寫信給 AtDI 的 tour manager 詢問台灣之可能性,但只得到似乎是「明年再說」的回應。哎,反正我就是他媽的來這裡看了。是說他們的 Setting 相當細緻,音箱上都有特殊的圖案,尤其是關上燈看起來是 3D 的布幕,最令我驚奇。90 年代我也才出生沒多久,但是這場的佈景似乎讓我回到那年代的氛圍,現在回想起來依舊是十分悸動。開始的時候,老實說我真的⋯⋯幹,被擋住了看不到,好不容易看到,確認了一件事,主唱確實變得好癡肥。總之,讓我有這個衝動跑去國外看音樂祭的正是《Invalid Litter Dept.》這首,那時候我很愛撈像是 Glassjaw 之類的歌曲。是說這首歌每次聽都相當觸動我的心,我只是覺得,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聽到這首歌的現場啊!在發現 At the Drive-In 復出一事以及 setlist 確實會有這首歌的時候,實現願望的機會就來了。看到這首演出的當下,只是覺得相當不敢置信,我竟然就在現場,我就跟著主唱大聲唱著:「On my way nails broke and fell into the wishing well... wishing well... wishing well... 」


不知道進行到什麼時候,主唱看著現場氣氛越來越滿意,就這樣跳了下來了,一面我冒出了兩個想法,一個是你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瘦還敢這樣跳以及衝上去啊!!!!! 就這樣握了他一下 —— 喔,幹!我摸到 Cedric Bixler !!!!!!!!我不喜歡打這麼多驚嘆號搞得自己好像弱智一樣,但我真的摸到那傢伙了啊!!!
可是老實說,這現場看起來,我發現許多歌很難做出跟專輯一樣的結果,常常聽不太到主唱聲音,甚至懷疑我聽過這首歌嗎?而且我真的是被擠到快要都看不到,撐到想聽的聽完後,我退到後面的地方。才發現原來後面主要是有個蠢白人在往前撞。當然這麼做也是為了結束衝 Weezer 比較好跑。最後我看到有個高個子搶到鼓棒,好像有點失錯的樣子,現在想想真後悔當下沒問他是不是真的很想要啊⋯⋯
結束後,急忙往外衝到 Weezer 的表演會場,誤闖了看台區後,也就在看台區安居樂業了。到了現場已經在《Hash Pipe》這首,喔不,《California Kids》!但好險我趕上了《(If You're Wondering If I Want You To) I Want You To》。是說他們的佈置真的非常有趣,後面布幕投影著影帶,隨著歌曲不同而變換。此外,他們有個特色就是,利用組曲的方式,將過去經典歌曲拼湊起來,到了《Surf Wax America》我激動得大唱:「You take your car to work. I'll take my board. And when you're out of fuel. I'm still afloat.」中間還有些小插曲,像是主唱突然唱到一半沒聲音,台下觀眾把缺漏部分唱完以外,主唱還烙日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以及衝下台給摸(?)。只是除了誤闖看台區、沒聽到《California Kids》以外,本場最遺憾最悔恨莫屬於:
怎麼他媽的可以沒有《El Scorcho》?
結束後,看台有一群人也開始大喊《El Scorcho》、《El Scorcho》、《El Scorcho》!
我發誓我以後一定要再看一次 Weezer 的現場!


 

散場的時候,我疑似看到 Andy Black 的鼓手以及更不確定到底是不是吉他手。因為太驚訝了,只有對到眼就錯開了。早知道應該勇敢攔截詢問拍照的。
最後終於來到 Offspring 這場。這場我站在 Platinum 區塊的後方,算是蠻清楚的,旁邊熱情到讓我有點尷尬。身為主場的他們,表演了相當多首,說真的他們 setlist 我複習不熟,有些歌曲對我來說記憶點很低,因為太相似了。我知道他們和 Billy Talent 也是差不多時期,他們把 hardcore punk 和一些活潑的 alternative rock 結合在一起,讓我印象相當深刻。其中,最熟悉跟喜歡的歌曲是《The Kids Aren't Alright》。


後來回去拿東西,意外看到 Babymetal,原本打算拿完就走,結果把朋友也叫進來一起看,這舞蹈跟音樂實在太令我驚訝了,我忍不住地把它看到一個段落,還是很不想走。甜美的嗓音融合著流行音樂,加上日本獨特華麗的金屬以及整齊的舞蹈。回想起許多人穿著 Babymetal 的團T,日本人對本土團的支持度不亞於國外國,甚至更勝某些團的情況;反觀台灣,觀眾不支持本土,樂團自己本身也多半沒什麼意思,沒辦法樂團文化不是我們的文化。
離開後,我跟朋友走回住的地方路上,竟然遇上了 Jenna McDougall!對不起,我認真覺得他在台上還是奇怪的傢伙。
結束這場第一次體驗國外音樂祭的經驗,說真的我還是喜歡在自己的國家看表演,看著台上用著自己的家鄉問候。在日本看,總是有一絲疏離感。
Dream.B
標籤:weekly nag 燒錢紀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ewer Post Older Post Hom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Recently Stoked

Recent Posts

Recent Posts Widget
The template is modified by the template created by Way2themes and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