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I See Stars 開始的回憶始自於《3D》那個融合電音與 pop punk,在場景中,有著有別於其他樂團的特色,嗯,跟 faggy。儘管這張作品烙印了我深刻的印象,但我卻一點也不會想喜歡他。接著到了《The End of the World Party》,他就不像《3D》用那麼 faggy 的方式詮釋歌曲,名氣往上推升一點,而比起上一張作品,我又再更喜歡他們一點。後來的《Digital Renegade》撇除掉 pop punk,汲取更多的 metalcore 元素,結合 party 味十足的電音,將他們推向更高峰。雖然他們早期並不對我的口味,但仍舊承認他們那時 electronicore + pop punk 的結合十分有特色,至於第三張的轉變與調整,恰好捕捉了當時市場的口味,而我也被他們這樣的蛻變所吸引。這樣的劇情,其他的樂團也有發生過,而他們下場,往往是再來的一張走了微微的下坡,接著再一張就整個壞掉,了無新意。可是 I See Stars 的《New Demons》卻完全不這麼一回事,他延續了《Digital Renegade》,但卻有些不同的玩法。首先他同樣有著簡單、直爽的轉換橋段,在之前的作品 metalcore 和 electronic 的部分依舊有點分開,《New Demons》的電音 breakdown 真的是場景中絕無僅有的。接著,有些歌曲從 party 味轉向黑暗、挖掘內心更深處的走向。
這次現場拿掉了《Digital Renegade》以前的歌,而且今年在美國的歌單,多數場好像也沒有唱《Filth Friends United》,亞洲場特別唱這首真是萬分感動,雖然我也很想聽新歌《Portals》。整場主要都還是新專輯《Treehouse》的曲目,事實上我對於他們的轉變並不大能接受,音樂性上,我依舊偏好上兩張作品。若不是 Storm The Sky 最近一張的作品,不然我有點愛不上這種曲風。此外,今年他們還是有演出《New Demons》比較有名的幾首歌。我還記得當時候為《Violence Bounce》上中文翻譯的時候,他問著我影片是不是我做的我還記得,我將《Murder Mitten》的幾個歌詞片段,結合到我的經驗當中,能夠藉由這首歌回想到當時的日子。雖然和原意不同,但我覺得這就是音樂有趣的地方,聽者對音樂有自己的詮釋,而他就能變成自己的故事。《New Demons》這張作品,對我來說又有與原作不同的另個故事。這就是為什麼,比起許多其他的樂團,他有著比起「單純喜愛著這個樂團的音樂」這樣的情感,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這個音樂賦予我的並不只是音樂性上的喜愛,而是屬於我自己的一段過往。有幸我還能傳達了這樣的想法給他們。確實,我仍舊害怕著展開這個故事,或是讓這個他人也能夠和我分享,以至於它被扭曲,或就此破碎。但也許換個想法,這場的演出也許就像是救贖一樣,讓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意義。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