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難相信 Saccharine Trust 與 Minutemen 讓我提起對爵士樂的興趣,讓我甚至去參加關於 jazz 的講座。這個講座是由在台灣 jazz 界有名的兩位老師啟彬與凱雅所舉辦,至於他們背景為何、台灣 jazz 界是怎麼發展,我就不太清楚。對於這場講座的體悟與收穫我獲得蠻多的。
> 2017第十二屆大眾爵士樂欣賞講堂
http://www.chipinkaiyajazz.com/2017/05/2017.html
從歷史背景來理解各種音樂元素的流動、影響與啟發是相當有趣的事情。首先是 working song 的 humming,這個憂鬱而美麗的聲音演變為 blues。
對我來說,working song 低沈黯淡的感覺,撇除掉他較為旋律性的部分,不難聯想到 ritual ambient、tribal ambient 的氣息。不太記得 working song 怎麼接去 blues,但 blues 演變為 jazz 似乎是因為樂器上的關係,詮釋手法的不同,就變得輕快而活潑。從鄉下的 blues 到有商業需求的郊區餐廳、紅燈區形成了 jazz。
在 New Orleans 的 jazz,起源上是從 funeral march、military march 演變而來。而有意思的是,這件事要追溯回美國中東部被法國與西班牙輪流統治著,可以發現他除了 blues 婉約的韻味,還有著古典味道活潑躍動的味道。關於 military march 這部份,講者剛好有舉例到德國的部分,不過似乎就沒提到他跟 New Orleans Jazz 有什麼關聯。
這讓我想到朋友曾經說台灣的廟會就很像 gansta rap 那種有械鬥的文化在,不過背景上的形成原因,我就不大清楚,但就音樂上整個形成的流動,廟會音樂就比較像是 New Orleans Jazz 形成前的樣貌,尤其是集體即興這部份,有時候有譜有時候是即興吧?而廟會音樂後來還結合了台客電音等等。說到這,似乎有點離題,但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主題。
根據講者的說法,日本演歌和 jazz 有類似之處,但是我猜因為東北亞語言發音都是一塊一塊的,跟黑人一連串的 humming 有所不同,所以我從來沒意識到這件事情。但也可能聽多了會有感覺吧。此外,還有個問題,一樣的節奏或和弦,用不同樂器或是不同的速度,演奏出來有時候會有不同的感覺,而我對這種東西就相當無力,因為我只能憑他給我的感覺,而非絕對的音符或長度來判斷他到底是什麼。
目前為止,對於 swing 還有一些過於類似的節奏所下的重音概念,還不是很熟。原本以為這堂會明白 swing 是什麼,結果他比較著重於 working songs、blues 與 New Orleans Jazz,而且有時候他還會題一些,其他和目前要聊不算太大相關的元素,演示出來。老天,我原來對這些就不是很熟,五分鐘速成,我真的還摸不明白,還被越弄越蛋疼。接著的下堂課才要著重於 swing 跟 bebop 的部分。不過下週要去看 Born of Osiris,沒辦法去聽。但我能肯定,這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沒有這段,之後會缺很一塊,希望我會自己提前惡補。
再來講者提到, British Invasion 的時候,白人抄走黑人歌曲大紅,之後演化成白人的「搖滾」,這段話也是一個可以成一片很大的故事。不過後來的 hip hop 音樂,我想黑人就真的起來了吧。
整個演講下來,能看到講者對於音樂熟悉的程度,從一點一滴的音符到歷史文化的演變,都網羅了。不過歷史文化這部份,並非生在那年代的人,從史料去了解那段的歷史,有時候史料本身,還是很主觀的東西,比方說某有名的音樂人剛好聽到了某個作品,拔高他後,他就成了代表性的作品,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真的就是那樣代表性,那只是用那個音樂人主觀的角度,嘗試去理解它。我想解讀一段故事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把主觀自以為轉化為客觀吧。而因為他們算是比較學院派的角度去理解音樂,也許就不免落入的把音樂只是拆成音符的組成這件事情。我承認「All music is the same」,帶著包容性來理解所有聲響,但專精於 jazz 樂的他們,不免有菁英的想法,去黑流行樂或是以較為輕佻的態度來評論搖滾樂。確實拆成音符來看,就是那樣,但他的演變,聲音的拆分又在結合,每個樂手的精神態度、每個標籤都有他好長一段的故事,並非所有的標籤都是樂手喜歡往自己身上貼,而是你聽了就是有那樣的感覺,那個感覺迫使你去歸納它。搖滾樂有著排他性,金屬樂也會畫了一個圈,來保證他們純粹的血統不被侵犯。同樣,jazz 有再高的技巧,終究只是一些聲響。
update: 這個是「起源與蓬勃 - 二三○年代紐奧良及搖擺樂」的心得,下一場的時間撞了 Born of Osiris,後來還有去了「承續咆勃的溫和與改進 - 涼派爵士與精純咆勃」,但這場結束後因為個人背景以至於內容期望不符,就打住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